人生的三個層次
北宋畫家范寬將《谿山行旅圖》依1:3:9的比例布置前景、中景及遠景,也暗喻了人生的三個風景與對應的三個「層次」。
前景 – 世俗的層次
前景包括眼前的山石、山石上方的一條山路及山路上趕路的行旅。這場景隱喻「世俗的層次」。行旅中前後二人急著趕路,好像有放不下的執著。中間四頭驢背駝重物、步履蹣跚,似乎有數不盡的包袱。山路看似乎寬廣,但卻是一路往下,暗示人如果不覺悟,就向下沉淪。
中景 – 修道的層次
中景包括中間以流水危橋相隔的兩座小山。這場景隱喻「修道的層次」。左方山邊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侶袍的求道者,正要翻山越嶺,到達右邊山上隱身在樹林間的寺廟。這條求道之路,看似一路向上,其實一路上充滿荊棘、亂石。暗指修道之路難行,卻是提升人生層次的契機。
遠景
– 天理的層次
遠景包括占畫面2/3的主峰、左邊較低的側峰及主山旁的飛瀑。這場景隱喻「天理的層次」。直瀉而下的飛瀑流水,剛好位於寺廟的正上方,也就是暗示著山上的水源,才是天理的「道源」。但是,遠景與中景間,峭壁高聳、山高水急,這一阻隔,修道之人看似找不到登天之路?但是,飛衝而下的瀑布,在兩景交界處形成一片雲「霧」。似乎透露,修道者只要「開霧(悟)」,也就看見天理之道了。
按『讚』就是給力。『分享』就是福氣。『留言』就是創意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