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

台灣,最美的風景不是人





台灣,最美的風景不是人

訂閱最新內容
《善導思林記思簿》社群首頁

閱讀存檔內容
《善導思林記思簿》部落格


20126月,廣東「新周刊」全體員工赴台觀光和體驗,並在7月推出台灣專輯「台灣,最美的風景是人」,熱賣十二萬冊,也在大陸興起一股來台灣旅遊的熱潮。

確實,台灣與大陸相比,沒有大山、沒有大水,有的只是小而美的「景」,與熱情、善良的「人」。所以「新周刊」才會下了「台灣,最美的風景是人」的結論。

好還要更好、美還要更美,那麼台灣人要再怎麼努力打拼,讓臺灣更豐富、更吸引人、更有價值?我的答案是:「台灣,最美的風景不是人」!

沒有臉譜的「民」
中國歷史,自古就是「君民」思想,皇帝高高在上,老百姓只能低下的自稱為「民」。「民」的特徵就是「爭功諉過」,有好處大家搶著要,出了事就躲起來。

「民」而「我」
後來,推翻滿清,成立民國。由「民」進步到「我」。「我」自由了,難免會侵犯到其他「我」的自由。「自私、自利」都是這階段的普遍現象。

而「我們」
再經過一番學習,從「我」進步到「我們」。除了「自我」,還會考慮「我們」的需求。也就是從「個人」,擴展到「家人」、「朋友」、「同事」等等的利益共同體。基本上這只是「五十步笑百步」,私心仍在。

而「人」
「我們」的下一步,就是「人」。「人」這個字,就像左右兩個人,需要互相扶持、互相幫助,才能構成「人」。這兩個人,一個是「我」,另外一個人,可能是你上下車會「道早、說謝謝」的公車司機大哥、市場買菜多送你一把蔥的老闆,甚至是路上問路,可以暫時停車,跟你熱心指引的摩托車騎士。台灣目前就處在這個階段,但是不夠,還需要再更進一步的提升。

而「不是人」
如何提升呢?那就要由提升到「不是人」。

佛教對修行之人,有「眾」、「僧」、「佛」之分。

「眾」就是我們未修道的世俗大眾。

「僧」是修過道、已經開悟卻尚未成「佛」,介於「眾」與「佛」之間,稱其為「僧」。僧由曾、人兩字組成,代表曾經是人的意思。

「佛」就是已開悟的人。佛由弗、人兩字組成,意指「不是人」就是「佛」。「不是人」是指去除「自私」與「我執」的「人性」。從右往左看「佛」這個字。我們只見「錢(弗有如$)」、不見「人(被$遮蔽)」,這就是我們「自私」與「我執」的「人性」。反過來,回頭是岸。改從左往右看「佛」這個字。此時,只見「人(全體利害關係人)」、不見「錢(被人遮蔽)」,這就是「忘記自己利益、為全體利害關係人,創造最大的共同價值」的「佛性」。

如果有一天在台灣,一個人、一條狗、一枝草、一點露,都是人、也都不是人,都能寬心的優遊在每個角落,我們就可以驕傲的說:「台灣,最美的風景不是人」!


訂閱最新內容
《善導思林記思簿》社群首頁

閱讀存檔內容
《善導思林記思簿》部落格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